2.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在战场或重要任务中,将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必完全听从朝廷或上级的命令。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句话的出处,甚至误以为是《孙子兵法》中的原文。
其实,这句话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四》。原文是:“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思是说,如果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加以干涉,就能取得胜利。后来,这句话被后人引申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广泛用于军事、管理乃至日常生活中,强调灵活性与自主权的重要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孙子兵法》,而是后人根据古代军事思想进行的总结和提炼。《孙子兵法》中确实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强调的是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但并没有直接提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过于僵化的指令往往不利于实际操作。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管理、项目执行等领域,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这句话也并非意味着完全无视命令,而是强调在合理范围内,应给予执行者一定的决策空间。正如古人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非出自某一部经典著作的原文,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