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文献中,常有“谓见《岁时记》中说”这样的表述,让人不禁好奇: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岁时记》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岁时记》”并非一部统一的典籍名称,而是古代对记录岁时风俗、节令活动的文献的统称。不同朝代都有类似内容的著作,例如南朝梁代的《荆楚岁时记》、唐代的《岁华纪丽》等,都属于这一类书籍。
“谓见《岁时记》中说”的说法,常见于后世文人引用古人之言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意为“据《岁时记》中所说”。这种说法往往用于说明某一习俗或说法的来源,并非直接引用原文,因此在具体出处上并不容易考证。
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明确提到“岁时记”的,是南朝梁代的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岁时民俗专著之一,记载了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节日风俗、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虽然书中并未直接出现“谓见《岁时记》中说”的句子,但后世学者在引用其内容时,常常会采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唐宋以后的笔记小说、文人诗文中,也常能看到类似的说法。例如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明代的《陶庵梦忆》等,都曾以“谓见《岁时记》中说”来引述前代的风俗记载。
不过,由于“岁时记”并非一个固定的书名,而是一个泛指的类别,因此“谓见《岁时记》中说”的出处往往难以确切指出。它更像是一个传统用法,而非某一本特定书籍中的原话。
综上所述,“谓见《岁时记》中说”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单一出处,而是后世文人对古代岁时文献的一种概括性引用方式。它反映了古人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也体现了文献传承过程中的一种语言习惯。
如果你在阅读古籍时遇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引用前人关于岁时风俗的说法,而不必过于纠结于具体的出处。毕竟,在古代文献中,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和书面记载相结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