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左移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血液学和临床检验中,“核左移”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它通常用于描述外周血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如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现象,是机体对感染、炎症或其他应激状态的一种免疫反应。下面将从定义、机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核左移”是指在外周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核数目减少,而杆状核或幼稚型细胞(如晚幼粒细胞)比例升高的一种现象。这种变化反映了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的增殖活跃,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引起的应激反应。
核左移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根据未成熟细胞的比例不同而有所区分。临床上常通过血常规检查结合外周血涂片来判断是否存在核左移,并据此辅助诊断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核左移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病理状态的反映。因此,在临床中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和病史综合分析。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外周血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如杆状核、晚幼粒细胞)比例增加,分叶核减少的现象。 |
发生机制 | 骨髓释放大量未成熟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等状态。 |
临床意义 | 反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 |
分类 | - 轻度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5% - 中度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10% - 重度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25% 或出现早幼粒细胞 |
常见原因 | 感染(细菌为主)、炎症、出血、组织坏死、中毒、白血病等。 |
检测方法 | 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 |
注意事项 | 核左移为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其他指标(如CRP、WBC计数)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
三、结语
核左移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血液学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或炎症等病理状态。然而,其本身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其他实验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