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有哪些??(急)】《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文章通过讲述自己求学的艰辛经历,勉励后学勤奋学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以及词类活用的情况。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文言词语 | 古义 | 今义 |
足 | 脚 | 脚 |
或 | 有时 | 或者 |
假 | 借 | 假设 |
书 | 书信 | 书籍 |
以 | 用、把 | 用来 |
与 | 给 | 和、跟 |
稍 | 渐渐地 | 稍微 |
患 | 担忧 | 灾难 |
稍稍 | 渐渐地 | 稍微 |
穷 | 穷尽 | 贫困 |
二、一词多义
词语 | 义项1(原文出处) | 义项2(原文出处) | 义项3(原文出处) |
之 | 之:代词,指“我”(如“余故道为学之难”) |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以 | 以:连词,因为(如“以中有足乐者”) | 以:介词,用(如“以衾拥覆”) | 以:目的连词,用来(如“无从致书以观”) |
书 | 书:书信(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书:书写(如“手自笔录”) | 书:书籍(如“遍观群书”) |
道 | 道:说(如“余故道为学之难”) | 道:道路(如“尝趋百里外”) | 道:道理(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若 | 若:像(如“若余之手录”) | 若:如果(如“若无兴德之言”) | 若:你(如“若曰今日”) |
三、词类活用
词语 | 活用类型 | 例句 | 解释 |
足 | 名词作动词 | “足肤皲裂而不知” | “足”原为名词,此处意为“脚受冻”。 |
寓 | 动词作名词 | “寓逆旅” | “寓”原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指“住所”。 |
日 | 名词作状语 | “日再食” | “日”表示“每天”,作时间状语。 |
手 | 名词作状语 | “手自笔录” | “手”表示“亲手”,作方式状语。 |
闻 | 动词作使动 | “耳得之而为声” | “闻”意为“使……听到”。 |
穷 | 形容词作动词 | “穷冬烈风” | “穷”意为“到了极点”,作动词用。 |
色 | 名词作动词 | “色愈恭” | “色”指“脸色”,作动词用,意为“态度更加恭敬”。 |
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其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上总结可作为学习参考,便于记忆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