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婆心历史典故】“苦口婆心”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说话诚恳、耐心,反复劝导别人。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出处
“苦口婆心”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仆虽不肖,亦尝闻君子之言:‘苦口婆心,其言也切,其意也深。’”
不过,这一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用来形容劝人时的耐心和真诚。
二、成语含义
- 字面意思:苦口——指说话辛苦;婆心——指像老妇人一样慈祥、关心。
- 实际意义:形容人说话非常诚恳、耐心,多次劝告或教导他人,目的是为了对方好。
三、成语用法
- 作谓语、状语:常用于描述他人的劝说行为。
- 多用于书面语:适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
例句:
- 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导儿子,希望他能改掉不良习惯。
- 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们终于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
四、相关历史典故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成语关联 |
孔子劝学 | 《论语》 | 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体现“苦口婆心”的精神。 | 表现孔子教学态度 |
诸葛亮劝刘禅 | 《出师表》 | 诸葛亮为蜀汉大业,苦口婆心劝谏后主刘禅,忠诚尽责。 | 体现忠臣劝君的典范 |
岳飞训子 | 《宋史·岳飞传》 | 岳飞教育子女要忠君爱国,言辞恳切,情真意切。 | 展现家风传承中的“苦口婆心” |
五、总结
“苦口婆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体现了劝人时的真诚与耐心。它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表达,也在历代经典中不断被传承和发扬。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苦口婆心”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沟通方式。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苦口婆心 |
出处 | 白居易《与元九书》等 |
含义 | 形容说话诚恳、耐心,反复劝导他人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作谓语、状语 |
典故 | 孔子劝学、诸葛亮劝刘禅、岳飞训子等 |
意义 | 体现劝人时的真诚与责任感 |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延伸探讨。